横山准

只有老梗、老梗以及老梗

一点关于“正经阅读”的看法

在微博看到一条担心90后审美水平的po,大意是现在90后审美能力堪忧,其中提出了现在年轻人少有人做到“一年的正经阅读量超千万字”的观点。针对这个我有些看法。
原po提出“每年正经文学的阅读量超过千万”作为一个对现在年轻人来说难达到的标准(且不论这个标准合不合理),我一开始被这个数字吓到了,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沉迷于《斯嘉丽》,六百页还是七百页来着,看了我接近四个整天的时间——但这本书仅仅只有50w字。我顿时觉得千万是无法想象的可怕目标。但是把千万均分到365天每一天的话,每一天大概是接近三万字的样子。三万字是什么概念呢,我之前有校对同人本的经验,大概是一篇独立的五脏俱全的短篇同人文的长度。所以抛开原po对于文字质量的要求的话,千万数量级的字还是不难做到的。
那么我们在累积这些阅读字数的时候都读的是什么呢?当然不可能都是同人文了,对于我来说大概是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平台这些利用碎片时间看的内容,相信很多人每天看的字里也有不少的部分是来自这些平台的。我这么说肯定有人跳出来反对说,微博这么碎片化的东西,怎么能算是“阅读”,刷微博花的工夫怎么能与阅读相比?但是这些“阅读”有一项是远超出阅读书籍的,就是信息量——关于当下实事的、关于你关注的人群的、关于你在意的话题的。如果说“正经阅读”累积下来提高的是审美,那么这些微博微信阅读提高的就是信息量——当下的形势、周围人对某件事的看法等等。我特意把微博等拎出来和原po的“正经阅读”做对,就是想说这些来自碎片时间阅读的文字也在积累内容、而不是白白荒废掉——更不是注定就没“正经阅读”对人有益。有没有在“正经阅读”,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人的自我选择罢了。过去年轻人用很多时间来看书,提高审美等各种技能;现在年轻人用这些时间来了解社会时事,提高自己拥有的信息量。通俗讲,我觉得这就是牺牲了原po说的“审美”,选择去获得“信息量”(这里用信息量做定论其实并不合适,请自由替换成做阅读以外事情时获得的收获),因为现在大家选择更多了,而这些选择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这么一想的话原po想法是有点酸哈哈哈。
硬要说现在年轻人没有在“正经阅读”是因为无法合理规划碎片时间我倒是双手赞同。对我来说读书的时间不是一就是零:要么干脆不读,要么就一口气读完…我倒是很想请教读到兴头时停下来的方法[笑cry]
最后是声明:这一堆字也就是我从原po话里“断章取义”、擅自把“正经阅读”提取出来、再糅合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的东西。既不是完全否定原po的话也不是完全赞同。欢迎友好讨论,不接受意见矫正。

评论(1)

热度(2)